标签 加拿大 下的文章

2018年的移民6年回顾

时光飞逝,从2012年6月登陆加拿大到现在已经过去6年了。从开头几年感觉回不去国内了,到最近终于感觉,应该不用回去国内了。就想把自己这个算人生一个重大决定的经历写下来,也算是一个阶段的总结。

首先声明这是一个混得很差的移民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豪斯,没有国内带过来的几百,几千万人民币,也没有7-8套北上深还在想着卖不卖的房子(其实是一套国内房子都没有,估计在中国移民中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也没有代购赚钱,更没有屌丝线的收入。有的只是讲述移民的经过,以及个人所经历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些日常生活开支及收入状况的分享,最后是我自己关于移民这个经历的一点感受。

一、移民经过篇:

为什么要移民。

这个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因为前妻家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亚,然后她也想去。因为我的职业不在澳大利亚的职业列表,而我前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因此以她为主申请人,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并没有去到申请阶段。为了有机会移民,我改行到了一家与我原来单位有业务联系的软件公司做产品经理,不过在满足移民要求的工作年份之前,我与前妻已经分开,此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第二个阶段是我碰上了现在的妻子,在我和前妻分开后一无所有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到了我身边。我没有能力给她啥物质享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拼一把给还算年轻的她一个不同的平台,看看她自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一个不同的未来。

说起这个,我总觉得有时候有些事情就是有命运的指引的。我本科读的是交通土建,由于自己实在不适合这个专业,我并没有拿到学士学位证。出于一直以来对计算机的兴趣,我在03年在职读了一个软件工程研究生(有学位没学历)。而这个学位正好成为了我为移民而转行的基础。当处于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刚好加拿大移民政策由原来的不限职业改成了有职业列表,而我当时的职业就在列表中。而我那么差的英语基础,最后考到的分刚好够加拿大移民的最低要求(由于加拿大移民只看学位,如果我不是硕士学历,就只能按高中生算,那么我雅思基本就只有8分以上才够了,这个属于不可能事件)。在我递交申请后两个月左右,加拿大就更改了移民政策,我的职业被删除。而等待移民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心仪的工作机会,都莫名其妙地没有申请成功,只要有任意一次成功了,我都会放弃移民的想法了。所以我真心相信我来到加拿大就是命运的指引。

为什么是加拿大:

因为比较容易的技术移民目的地就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而澳大利亚对提名职业的年份要求我在申请时还没达到,因此选择了加拿大。

移民基础:

如果按地板流行的想法,我绝对是不可能而且不应该移民的人,所有的条件不说是技术移民里最差的,恐怕也是倒数的了。

第一就是穷,从毕业到离开中国,我工资的最高峰就是税前月薪1万人民币。积蓄和广州的唯一一套房子都给了前妻和孩子。自己珠海的一套房子,首付还是借父母的。移民前卖掉后,全副身家就30万人民币。

其次就是老。正式开始移民步骤是2010年,37岁,登陆加拿大的时候已经39岁。一般技术移民的门槛就是45-50岁,因此这个年纪移民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年轻了。

英语更是挫,读书的时候英语就没好过,4级考了3次才勉强及格,毕业之后除了考职称英语就没再碰过任何英语。前妻想申请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作为副申考了两次雅思,口语一次4分,一次5分。

申请前的准备:

2009年大概落实了移民的想法后,就开始了初始的准备工作,就是攻英语。其实也没啥特别方法,基础实在太差,尤其口语听力都惨不忍睹。我就用个小MP4,每天在班车上听网上下来的走遍美国视频。这样大概听了一年后,在正式决定移民备考雅思的时候,开始每天下班后去大学图书馆,做剑桥雅思题。最后考试,很幸运地考了个刚好够当时分数要求的雅思分数,顺利递上了申请。

是否找中介:
其实我是坚信自己是能搞定整个申请的,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也对政策变化以及整个流程非常清楚。不过由于自己的情况特殊(担心前妻不配合小孩体检,虽然小孩抚养权归前妻,但是还是需要体检,否则只能声明以后都不会申请他来加拿大),还是找了一个顾问,帮我评估状况,审查资料。虽然找顾问花了几千元人民币,总体我认为还是值得的,因为他推动了我积极实施这件事情。否则只要一点拖延,可能就会赶不及在政策变化前递交申请了。

花费的费用:

整个申请过程中花费的所有费用不超过人民币5万元,年代久远记不清了,应该大概在3万多。

登陆城市的选择:

从开始我就决定了,要登陆魁北克。这是因为,我希望以后还是能做上专业工作。而根据我对加拿大的研究表明,想在这里做上专业工作,最理想的是有本地的受教育经历(资深码农除外)。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处于读书阶段,而我的经济条件是无法支撑多久的。在魁北克读书有稳定的补助与贷款,而且生活成本也比加拿大其他地方便宜。当然,如果我不介意做体力活,我最该选择的地方是温哥华。毕竟在这里粤语是优势。问题是,我不远万里的换个城市,总不是来做一辈子体力活的吧。

而魁北克比较适合华人居住的城市就是加蒂诺和蒙特利尔。加蒂诺是首都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开始的目标。但是后来还是因为考虑到各种便利性,选择了蒙特利尔。

生存计划:

我是特别不喜欢冒险的人,因此对于未知的事情,我都喜欢先做研究。因此在登陆前,我就已经制定好了计划。计划主要有两点原则:

一是为了能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在读书期间可以做短期兼职工作,但不去做长期的非专业工作。这是因为非专业工作虽然收入不会特别高,但是在加拿大维持一份有车有房(房看地点)的生活是可以的。而一旦进入了这个状态,你再想进步的想法就不会特别强。而开始工作后的劳累,也很容易就消磨了你任何学习的动力。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压力,的确有好几次想放弃这个原则,但是总算是坚持下来了。宁愿再次开口问父母借钱,也没有放弃找专业工作的想法。

二就是尽可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不太虐待自己。这个是为了最大可能适应新地方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客观地比较移民前后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从身边的一些例子看出,在国内有些积蓄的人,往往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支出增加,收入减少甚至没有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坐吃山空忧虑症。登陆前看过一个新移民的帖子,算是个极端的例子。一家人在国内有车有房有积蓄,登陆加拿大后租了最便宜的房子,出去办证件的时候连水都不舍得买给小孩喝。家里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坐床上,小孩坐捡回来的小凳子,吃饭的小桌子也是捡的,小孩当然天天喊着要回中国。男主人公甚至大夏天跑去做10刀一小时的现金工,在野外拔葱。然后发帖抱怨说在加拿大生活太艰难。例子虽然是极端一点,但是的确不少人有这种忧虑症,在经济压力其实还完全不严重的时候,人为给自己增加压力,然后对自己的移民决策产生质疑。

事实证明,详尽的准备工作对我适应移民后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

6年经历:

我:
12年6月-9月:等待语言班,四处熟悉环境。

12年9月-13年5月:读法语班。

13年5月-13年8月:小生意班(纯混补助的)

13年9月-14年8月:法语证书班(因为等待学历认证无法读专业课程,混补助)

14年8月-15年9月:DEC(相当于国内大专)计算机专业

15年10月-16年12月:转读AEC(相当于国内成人大专)

17年1月-18年4月:第一份工作

18年4月-现在:第二份工作

我老婆:13年8月前相同

13年9月-15年5月:DEC 室内设计专业(魁省很多室内设计师都从她就读的学校毕业)

15年5月-16年1月:第一份工作

16年2月-现在:第二份工作

二、生活经验分享:

生活开支:

蒙特利尔在加拿大的大城市(大蒙特利尔地区大概200万人口,排名加拿大第二)中生活成本算是比较低的。

衣:我们俩个都不算是非常喜欢买衣服的人,买也就是运动品牌比较多。只要不买啥比较奢侈的品牌,这里的衣服并不贵(款色再说)。过冬外套2-300刀,牛仔裤(李维斯之类)特价2-30刀,T恤之类10-20刀。有时候有些品牌在仓库直销甚至5刀一件衣服裙子。上两周我老婆才50多买了一袋子衣服裙子回来。

食:这个成本一直在上涨,一个是因为价格的上涨,一个是因为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只买特价肉,而现在膨胀到敢去COSTCO买菜了。我们两个人由刚开始每个月伙食费300刀不到,到现在可能要5-600刀。里面包括了各种肉类,蔬菜,水果,蛋,奶,主食等等。这里的肉类基本不比国内贵,但是蔬菜和部分水国则贵一些。不过品质上无论我自己还是短住过的父母都觉得比国内好。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加拿大人口太少,食物供应负担较轻,不需要用太多的非自然因素增加产量吧。当然,这个成本主要指自己做饭,出去吃则比国内要贵。光是15%的税和15%的小费就够厉害的了,因此在加拿大,我们外出吃饭远不如国内频繁。

住:刚来住的一房公寓560刀一个月,后来因为邻居太吵搬到楼上只要520刀。一年租约到期后因为出现臭虫搬走(想都不愿想起的惨事)。当时实在是崩溃了,被虫咬到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为无奈选择了买CONDO(类似国内楼房),想法是能买房子的邻居应该不会捡路边家具导致虫患。也就是这个计划外的变化,导致我们又向父母借钱,打乱了整个经济计划。房子买了个几乎是岛内交通还算方便地区里最便宜的。大概60平方,17万刀出头,新移民可以无工作35%首付申请贷款。每个月还款500多刀,每个月管理费100多刀,地税学校税一年大概2000刀。加上电费(岛内没有水费),平均一个月的支出大概是800-900刀之间。如果是要租一个比较新的2房或者3房,基本上每个月的房租开始会在1500刀往上。

行:前面几年当然都是选择公交,一个月月票从刚登陆的76刀涨到了现在的82刀。在15年由于有了份兼职工作,为了改善生活lease了一部卡罗拉,每个月大概300刀的租金,100刀的保险。当时上下班并不开车,只是用来周末去公园及买菜,油钱大概一个月就50刀。今年两个人都工作后换了部RAV4,每月租金大概贵了100刀出头。自从老婆开车上班后,油费大概一个月不到200刀。不会开车的我还是继续地铁加公交上班。

通讯:两个人的手机计划大概100刀每个月(2-6G的数据,无限国内通话及全球短信),固定网络40-50刀每个月(10-60M下载,1.5-10M上传)。说真的,对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怀念由登陆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

医疗:由于我本身有些慢性疾病,所以每个月都需要用到一些药物。在魁北克,如果你住院或者常规的各种检查,是不需要付费的。但是药物,就需要付费。这个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有工作并且公司购买了私人保险,另一种则是不符合第一种的话,你会自动加入省的公共药物保险。

公共药物保险在低收入的状态下(家庭收入大致在3万刀/年以下),是不需要支付保险费的。如果超出了低收入标准,则需支付最高为每人600多刀的年保险费(与超出最低收入的部分成线性关系)。有了保险之后,每次去拿处方药的时候,会有自付部分需要给钱(好像未成年人是全免),如果每月自付超过80刀,则超出部分无需自付。以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每月自付大概在30刀左有,不算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

在我老婆有了第二份工作后,她公司提供了私人保险,保险计划是包含家人的。带来的变化是药物总价比公共保险要高,但是自付比例降低。正当我们觉得私人保险真好的时候。却发现她每个星期需要支付大概60刀的保险费。支出远远大于我每个月少付那点药费,虽然年底退税也带来了多一点的返回,但是总体,还是支出明显增加。好处嘛,就是私人保险覆盖的药物和检查种类更全面。

每个月的固定开始大概就是这些,当然实际生活中还会有很多非经常性开销。

收入:

在等待语言班的时候3个月收入为0.

读语言班过程中,每上课一天补助23刀,两个人一个月大概能有不到1000刀的收入。

其他读书,贷款加补助每个月大概能有900刀,就是除开暑假外2人每个月有1800刀左右的收入。

其他非经常性收入,比如读书期间的一些兼职,我老婆拿到的各种奖励就不详述了。

工资收入:我老婆16年毕业后找到第一份专业工作,年薪3万8,后来换了一份工作后收入基本保持不变,今年升到4万刀。实际扣除税啊,养老啊,保险啊之后,一个月到手大概也就2K刀。当然每年报税后一般能退回来一点,大概1-2K刀的样子(两人一共)。

我16年底毕业后实习后留在实习公司,但是公司一直没能正常给我工资,只是给每个月1000刀生活费。17年8月后算是正式雇佣我,时薪16刀,每周35小时。可是工资也基本没正常过,现在我还在为欠薪投诉该公司中(以后也许能写一篇我在加拿大讨薪经历?)。今年4月才找到另一家公司,年薪也是4万刀。不过。我们公司加班没补休没加班费(对的。华裔老板)。

三、感受:

苦:第一年住在条件比较差的公寓;夏天热死;不论冬天夏天买多重的菜都是自己扛着走路或坐公交回家;被臭虫咬;学习法语的从入门到放弃;在雪堆里挖车;找工作的艰难。大概也就这些了。

甜:看着老婆从法语学校一直到DEC的学霸历程,专业学习三年间囊括了所有一等奖,毕业后顶住了首次被炒的迷茫顺利找到了比较喜欢的第二份工作,实实在在地成长为一名设计师。这个应该是我最大的甜吧,毕竟下移民决定的主要目的达到了,再多的苦,也值了。

关于语言:

我法语最高峰的时候也还谈不上流利,现在就只能说是能应付一般日常场景。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去攻破它了,一门第二语言都没学好,第三语言基本是不可能了。我的感受是一门没有固化的语言,如果你再去学另一门,会很容易被遗忘。英语嘛,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并不会因为你所处的是外语环境就自然有极大提高。语言环境对听力的提高是最明显的,在DEC读书期间,人文课明显提升了我的听力水平。但是一旦脱离了那个环境,退步也是明显的。口语不但是需要练,而且需要对话的对象随时纠正你,这点基本很难实现。我的英语目前最多只能说是不耽误工作,流利这个事情,还是忘了吧。

关于墙内外对比:

我觉得这事还真的看你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说你需要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么加拿大很可能是不适合你发挥的,天朝和美帝可能会更合适。加拿大我感觉就是适合想过平淡普通生活的人,不需要有成就感,不需要一定得赚多少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房子车子孩子(当然你混华人圈的话,还是免不了的)。

至于民主之类的,我感觉就是这东西吧,说不上好坏。好处就是你有投票权算是一定程度对权力的约束,但实际上你的倾向未必就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倾向,尤其对我们这种少数族裔而言,很多时候选择的两边可能都是不理想的。坏处嘛,就是效率低下,修个地铁可能从规划到修好要50年。

至于贪污腐败之类的,这里也有很多,并不是天朝的专利,比如建筑工程就长期被几个据说是黑手党背景的公司垄断。我自己是学路桥出身的,看这里的市政修路,简直就是胡来,还经常是围起来几个月甚至一年拆了一看比以前还烂。对了,蒙特利尔的路之烂,简单点说,就是你来一趟回去觉得国内哪里的路都那么好。

当然,加拿大高昂的物价,贫乏的种类(相对隔壁的美国,美亚和加亚就是两个世界。因为物流和税收,导致海淘美国的东西比在中国海淘还贵),超高的税收也是一直被移民吐槽的方面。但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我在移民前就了解和觉得可以接受的方面,因此来到后并没有很大的意见。尤其对于税收,我的理解是既然我来到后读书的过程享受到了别人税收给我带来的福利,那么我工作后用税收再去帮助后面的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对于很多国内过来就马上投入工作,从来没怎么享受福利的精英而言,就有点难以接受了。

四、是否移民

是否移民这个事吧。除了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而是否合适,绝对是小马过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总体来说我觉得移民并不是适合大多数人。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移民带来的损失远比得到的多。越是国内生活还过得去,社会地位比较高的,移民后失落的概率就越高。而基本上当你面对生活问题时候产生的移民就能解决自己眼下问题的想法,往往可能都是错的。你想的外国,未必是真实的外国。

对于铁了心想移民的人,我的建议是,首先要考虑清楚仔细,这个考虑无非就是首先目的要清晰,然后就是研究这个目的是否能实现,以及是否必须移民才能实现。再下来就是目的地的选择,对未来生活的计划,以及各种意外的应对计划,包括了全盘失败后是否能退回国内继续原本水平生活的准备。而当你考虑清楚后,执行要快,所有的政策都存在变化的可能,时间是你最大的敌人。

2022年的移民10年回顾

2012年6月13日,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我踏上了前往未知世界的冒险。时间飞逝,整整10年就这么过去了,人生有几个10年?在6年左右的时候我写了篇回顾,然后发现可能是年纪逐渐大了,我也时不时会回头看看这篇来唤起一些记忆。加上这几年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一直想写一篇更新,也算是为自己留下一个回顾的记录,但由于各种状况,拖到了现在。
在这个移民生活的第十个年头,我已经能比较明显能感觉到,这个移民的过程算是真正结束了。这是因为我们俩的工作生活都上了轨道,对失业的恐惧也降低了不少。只要不出啥大意外,应该就能在这个第二故乡平静生活下去了。下面就细说一下2018年之后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并不是有了小孩,而是我的丈母娘。就在18年,我们给我丈母娘申请了加拿大的父母超级签证(首次登陆可以呆两年),因此她18年9月就来到了加拿大。因为她的入住,我们原来住的一房就太小了,她只能睡在客厅。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我们就加速了我们的卖房子计划(之前只是让朋友试着帮忙卖,没有催促她,因为这事我们就找了更专业的中介)。在她抵达的一个多两个月左右我们就成功卖掉了我们的小公寓(小亏一点钱),然后租下了一个两房高层公寓,房租是1330(包一个地下车位)。然后在这个公寓里没呆多久,18年底圣诞假期,由于各种的同住矛盾,她们母女俩就发生了激烈争吵。结果就是我丈母娘就决定要去纽约看朋友,最后演变为在纽约打了快半年黑工。在她在纽约的期间,我老婆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也许就是住独立屋,这样可以把白天双方主要活动范围分开,也能有点地让她妈折腾中国人最爱的活动------种花种菜。(后话:我们在19年加拿大唯一一次抢名额的父母移民中帮她抢到了名额,经过2年多的过程终于在21年6月让她获得了永久居民身份,21年9月有了医疗卡,这也是我老婆想把她妈搞过来的主要原因。现在的生活虽然跟我丈母娘还有很多矛盾,但至少是能过下去的。)
就这样我们就开始了看房,开始的预算是30万以内,但是这个预算实在很难买到地点合适的房子,毕竟我们都还要上班,而我还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只能被迫把预算提升到35万以内,但是这个价格范围的房子可能是最多人的选择,每套条件还可以的这个预算的房子都被很多人疯抢,随便都是十个八个offer,加价好几万。几次失败后我们无奈把预算又提高到了40万以内。这次终于在19年5月份的时候看中了一套要价42万的房子,并在第一顺位的买家放弃后顺利以41万把它拿了下来。这套是一间1962年建的老房子,房子形式是Bungalow(就是一层楼加一个半地下室),房子不大,每层大概在1000平尺左右,地因为在拐角,还可以,接近7000平尺,唯一的亮点就是有个挺大的泳池(这个泳池需要很多维护的精力和金钱以及麻烦,好处就是有时候也挺疗愈的,尤其在疫情期间哪都不能去)。地点就在蒙特利尔岛一桥之隔的北部的一个岛,这个岛就是一个市,人口大概40万。公交5分钟能去到地铁站,地铁到我当时上班的公司(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华人公司)大概40分钟。
当然预算提到那么高我们是面对了很多困难的,最大的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首付。这里的规则是最低的首付可以到5%,但是前提是必须购买保险,而保险大概是1万多,这个保险费用能摊到房价一起供,但毕竟是增加了不少开支。而不用保险的首付就是20%,对于这个价钱的房子就是要8万多,当时我们有不小的缺口。这个困难在后来因为两部分额外的收入得到了解决(啥额外收入后面会分别讲到),不过即使是解决,也是将将够的那种。我们在完成交易缴纳各种费用后银行只剩1000多块,家电家具都是用了免息分期购买,房子的一些小改动则是自己动手加一个做装修的朋友连帮忙带垫付材料及他助手的人工费用。总之就是冒着极大的财务风险完成了这个事情,在19年8月正式入住了这个房子。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买房子的中介公司送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失业保险,就是如果一年内我们任何一个人失业都会帮我们付失业期间的房贷(最长可以付6个月)的一半,如果两个人都失业就是全部。然后我们由于手头的钱太少,就决定在贷款银行多买一份类似的失业保险(这份给钱的保险还不如送的,因为有一个等待期,失业2个月才可以申请)。我由于有糖尿病被保险公司拒绝了,所以就只有我老婆买了这个。看到这里大家都想到了吧。我们运气真不错。因为在不久之后,我老婆就因为疫情真的临时失业了几个月,这两份保险就发挥了作用。
住独立屋的感受:其实我本人是比较倾向于高层公寓的。一个是没有啥自己要做的维护工作,然后就是有地下车库冬天极大的便利,完全没了之前几年挖车铲雪的痛苦。但是我老婆有这想法,我也不想坚决反对,就当是人生体验吧。实际住下来两年多,的确很多工作量,即使大部分的维护工作都是我能干的老婆搞的,我依然还是觉得挺烦琐的。还有就是投入的钱实在不少,房贷,地税,学校税,维修维护啥的,去年几乎一半的支出都扔在房子相关的地方。当然对比高层公寓的好处就是,疫情期间可以极大减少与别人的接触,有个后院也能降低长期宅家的不适。总体说来对我而言是好坏参半吧。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如果当时没有下手买这间屋子,那估计就不可能买了,因为2020年疫情之后,房子尤其是独立屋的价格就疯涨,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还是我一直相信的那样,一切都有命运的安排,你需要做的就是各个方向去尝试。既然能买到,那就是我跟这个房子的缘分。
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工作,前文提到我第一家公司做了一年多,被欠了好几个月的薪水。这事通过去相关机构的投诉和长达一年半的等待,终于讨回了。第一家公司除了钱的问题,还有就是技术上没学到啥,说是前端,其实就是做WordPress。除了接触了一点点的Vue,基本就啥能找工作的技能都没学到。好不容易才机缘巧合进了第二家公司,老板急着要人,也不介意我进去再学习。这家公司是个华人初创,做的是区块链相关的东西,公司的主要资金就来自售卖发行的虚拟币,而当时的虚拟币市场低迷,因此公司就一直处在一个资金不充裕的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先是有不少同事主动跳槽离开,到后来还伴随着老板主动的解雇员工。虽然在带我的前端资深同事离开后我老板给我主动加薪到5万(因为我这个学了Angular几个月的竟然成为了公司水平最高的前端),后来的常规加薪又调整到5万5。但我依然感觉到了不稳定的危机,因此也开始积极找新工作。这里就得提到买房意外收入之一了,在我进入这家公司一年多后,老板终于按承诺发了一次公司发行的虚拟币,然后还帮忙在国内找了接盘人,我毫不犹豫卖出90%,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折算加币大概接近2万。
这次的找工作感觉明显比上次要好一些,表现就是多了不少面试机会,虽然都没过,但总算是比之前没人理好一些。就在我屡战屡败想着算了不找了,继续将就的时候。我之前的前端师傅内推我的公司,在我投简历大半年后,突然要面试我。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就这一次了,行不行都先不找了。在我师傅的一些经验分享后,我针对性地准备了一些概念知识,最后居然通过了面试,拿到了offer,而且比我开价的6万还多给了我5000。我只能说这是命运的安排,因为我后来介绍了不少人到我们公司面试,不乏技术相当不错的,国内大厂经历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成功一个。就这样,我在19年11月进入了现在的公司。仅仅四个月后,就是疫情的开始,如果我还留在上一家公司,会不会失业,已经无法假设了。
我现在的公司算是不小的公司,员工有过千人,在欧洲也有分部,公司名字未必很多人知道,但是公司最主打的网站,却是名气极大,流量惊人。我的部门就是依托我们公司的主力网站,做客户广告投送。我进去的这两年,经历了疫情的业务量骤升,又经历了官司及舆论风波,员工纷纷离职。我自己倒是很淡定,觉得公司应该倒不了,安心做吧。现在也慢慢进入了角色,工作上也慢慢充实起来,最近还正式开始了react项目,终于可以开始和jQuery慢慢告别了。工资也历经三次调整,来到了7万5,算是已经非常接近我给自己定义的天花板(我觉得我这个年纪转行的经历,8万年薪就是我的天花板了)。从疫情刚开始的20年3月底,我们就一直WFH,以后也不会强制回去,至少不会每天回。我一年近半百的半路出家,连英语都说不溜的人,还能有啥奢求。在这里还是非常感谢求职路上肯接纳我的各个老板和领导。
与此同时,我老婆的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先是第二家公司工作三年多后工资终于到了5万。然后又疫情,到处商业关门,她公司做商铺设计的,没有业务,只能临时解雇所有员工,好在之前提到的失业保险,加上失业金,总算还能应付房贷。经济好转后,却不是每个她的同事都能回去工作,有自己走的也有被炒的,我老婆和同事们关系很好,这个的变化也让她萌生了跳槽的想法。这个时候有不止一个猎头找上了她,经过一番双向选择,最终她选择了一家做学校,办公室设计的公司,正式开始了她第三份工作。工资6万5,还拿了5000的签字费,也算是相当满意了(新工作还没满一年的她现在又被两次小幅度加薪到了7万)。现在她作为公司的主力设计师,工作也相当愉快,唯一欠缺点的就是每周要回三次公司,这可能也是设计行业比较难避免的了,毕竟是要大量的客户与同事沟通。
至此我们两个都算进入了职业发展的成熟期,工作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即使失业也有信心在不长的时间内再找一份。只要不是两个人同时失业,保住房子应该也没太大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各自有一些兼职,每年能再多个几千块的收入。我就是帮第一家公司时候认识的客户每年新增或者更新一些网站,我老婆则接了一些住宅和商业的设计,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能发展出自己的客户圈子,她将来自己执业也不是不可能。到了这个阶段,我终于可以说,我们算是站稳脚跟了,移民全过程算是结束了。能到今天这种状况,我觉得跟我们前期不顾一切的读本地的专业是关系密切的,虽然读书期间收入少,生活艰难,但是如果没有那几年无声无息的扎根,不可能有今天的枝叶。
我知道即使今天我这点收入在人地板都是不值一提的,天朝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人从税后年薪60万发展到了个人所得税60万甚至是个人所得税退税60万。不过我出来的其中一个原因不就是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吗?我会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做一个评估,然后根据我对行业薪酬的了解,做一个自己该有的薪水的评估,如果这个评估结果和我当前获得的报酬差别不大,我就不会蠢蠢欲动。从开始的给不给钱都行,到后来第二家公司我开价4万,到第三家公司开价6万,都是基于我对自己的了解。我知道自己没本事,所以我也没那么大的心,知足常乐。而且我从小就懒,现在年近50了更是不想奋斗了,像现在这公司这样的养懒人政策就挺适合我的。我们公司的规定工作时间是8小时,但包含了1个小时的午饭时间,早上8-11点上班都可以,下午最早4点可以下班,只要你工作时间是足够的。我们部门每天要求的有效时间是6小时,你要是干过多了还会有领导跟你说不要太拼,要给多点时间陪伴家人。夏天(每年定义不一样,像今年就是5月到9月,周一到周四多干一点,周五就可以下午1点下班,去享受夏天的活动。加上肯定能休的每年三周假期,一周病假及两天事假,让我产生了要不在这家公司干到退休的想法。
关于改变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疫情,我也简单说几句自己的想法。其实从20年3月份,世界各国疫情初起的时候,我已经大概能估计到目前这个结果。不同的文化,体制必然导致了今天这个结果。当时我就在一个本地小型的微信群里面说,如果想最大程度保命,现在就是离开的最好时候。但是作为一个还需要工作的人,我能就这么放弃当前的进度就抛下一切离开吗?显然除非是生命受到确切的威胁下才能这么做,但是如果真到那个阶段,还能那么容易离开吗?我觉得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基本无法做到。然后我就认真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最终真的因为疫情而遭遇不幸,我后悔自己做的移民这个选择吗?我最后的答案是,不会。我做了选择,我就坦然承担选择的后果。普通人的人生,不就得面临很多选择,很多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而大部分选择在你获得点啥的同时,也会付出代价。我自己的习惯就是做一个选择的时候会去预想一下这个选择会带来最差的后果,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承受,那么就去吧。选择没有对错,但我不喜欢那种做了选择有了后果的时候就怨天怨地的做法。从小听到大的两句关于这个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一句是"针无两头利",另一句是"吃得咸鱼抵得渴"。啥好处都能占那是天选之人的事,我肯定是没这福气的。其中一个选择的例子就是我17年入籍后,19年拿加拿大护照回了一次国,取消了户籍,退了社保(社保工作人员多次劝我考虑清楚,没必要这样做),因此这里又得到了第二笔买房资金。我是一个比较不喜欢两边摇摆的人,既然选择入籍,我就彻底成为加拿大人,没必要两边的好处都要。也许很傻,但这就是我的选择。不占祖国退休金的便宜,也算是我对祖国养育之恩的微薄回报吧。
还有一点,也许就是身在海外,到底成为了爱国党还是恨国党的问题。其实,不同的经历肯定会让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我有一个10年前的分身,那个分身留在国内。那我相信我们俩现在也聊不到一块去,但我并不会去希望他过得差来证明我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的道路没法假设没法重来,只能把自己选择的路过好。人在哪里,就尽量尊重那个地方的文化和大多数人的选择,在适应当地的大前提下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